近几天,《我不是药神》在网络上刷屏。这部口碑爆棚的国产电影根据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真实事迹改编。在感人的背后,不仅切实反映了社会问题,也能发现其中的常识。但有人认为影片只是展现了药价高的现状,但是并没有说为什么,似乎有失偏颇。
影片中涉及到的慢粒白血病靶向药格列卫,格列卫,化学名甲磺酸伊马替尼,由诺华公发明研制,是第一个上市的针对CML(慢性粒细胞白血病)的靶向治疗药物,在美国定价折算为人民币也高达17500元,引进国内后加上关税等定价为24800元,而印度的仿制药只要200多元,这是为什么呢?
7月6日,一位不愿具名的全球知名跨国药企相关负责人回复:这是因为原研药厂前期需要投入巨资、耗时数十年才能找到精准靶点并研发出药物,过程成本高昂;定价因素除了要符合政府的价格政策外,企业需要将此前的研发成本以及后续的生产工艺、运输存储费用考虑在内。相较之下,仿制药厂所要做的便简单许多。
国际贸易协定中明确包含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。但印度通过“强仿”制。所谓“强仿”,即专利强制许可制度,允许在特殊情况对于专利所有权进行限制。仿制药实际上是经济落后国家的做法,前述知名跨国药企人士也表示,从长远来看,印度仿制药市场的发展必然会抑制新药研发动力,“也不是用药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”。
天津九龙男医院分析我国药神背后的药价战怎么解决
一位政府药品集中采购相关人士分析认为,电影上映的时间恰逢国家医疗保障局新成立,“此前国务院会议对于抗癌药的可及性问题解决是很明确的,接下来可以期待医保局出台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。7月5日,国家医保局成立后第一次座谈会即将召开,预计将会就药价谈判、医保准入问题进行讨论,“36个品种肯定是不够,抗癌药的药价谈判有望成为常态化。
但要想根本解决问题,只能稳扎稳打地鼓励药品创新,同时将现有的社保资金资源利用最优化,“医改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,就是要合理诊疗、合理用药,不要把钱浪费在不必要的药品上。”总而言之,还是要鼓励中国国内药企在专利药方面的研发和生产,除了政府投入一定资金之外,更需要发挥药企的积极性,鼓励药企在新药技术研究上加大投入和有所突破,只有掌握了核心的专利药技术,才能掌握核心定价权,才不会受制于人,药价才能真正的降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