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热的“登革”一词由英语“Dengue”翻译而来。Dengue由来也众说纷纭,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(Swahili)中的Ki-dinga?pepo,意思是突然抽筋,犹如被恶魔缠身。在台湾地区被称为“天狗热”或“断骨热”、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“骨痛热症”或“蚊症”。
登革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,高热,全身肌肉、骨髓及关节痛,极度疲乏,部分患可有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。登革热患者一般在发病前一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。在流行期间,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者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,具有更重要的传染源作用。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,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,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。
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。20世纪,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,病例数百万计。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。中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市流行,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病毒。此后,于1979、1980、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、Ⅱ、Ⅲ型病毒。
中国驻新加坡得登革热病(又称“骨痛热症”)居多是一种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疾病。患者一般会在感染后3到14天后发作,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痛、鼻子或牙龈出血、皮疹等,如进一步恶化,可能出现休克,甚至危及生命。
天津九龙男医院提示如何预防登格热
一、切实提高安全卫生意识,避免在生活区产生积水而滋生伊蚊;
二、出行时携带驱蚊灭蚊药品,避免被蚊虫叮咬;
三、如出现相关感染症状(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痛、鼻子或牙龈出血、皮疹等)应立即就医。
天津九龙男健医院提示得了登革热怎么办?
病情分析:
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、登革热、登革出血热,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。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,高热,头痛,肌肉、骨关节剧烈酸痛、部分患者出现皮疹、出血倾向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计数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。
指导意见:
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,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。药物治疗
1.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热药物。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,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,如口服泼尼松。
2.对出汗多、腹泻者,先作口服补液,注意水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。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,纠正脱水、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,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、颅内高压症、脑疝的可能性。
3.对剧烈头痛、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%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。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,有助于减轻脑水肿、降低颅内压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,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。
4.有出血倾向者,给予卡巴克洛、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,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。其他治疗
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。急性期应卧床休息,直至体温、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,无出血倾向,才可适当活动。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。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,保持粪便通畅。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热药物。
以上此文由天津九龙男医院编辑对登革热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的讲解